房地产未来供需格局如何变化?销售、投资能否企稳?
夏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 房地产未来供需格局如何变化?销售、投资能否企稳?
2025年,影响需求最核心的变量有两个,一是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二是收储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我们预计2025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0亿平方米,增速4.6%。其中,城中村改造的影响范围由35个核心城市,扩围至近3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首批针对条件成熟项目,所以一二线城市是核心受益者,项目推进将较早较快。预计2025年房地产市场延续能级分化态势,一线城市及核心二线城市受益于一揽子政策快速落地,市场回暖较快;弱二线城市及三四线城市回暖相对较慢。具体来看:
一线城市预计2025年销售面积0.57亿平,占比全国5.7%。一线城市人口众多,产业发展成熟,需求旺盛。一是人口持续流入,刚需长期存在。二是供需两端政策调整,形成有力支撑。三是政策宽松效果初显,新增需求可期。随着政策放松加码、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一线城市的需求将得到极大释放。
二线城市预计2025年销售面积3.5亿平,占比全国34.9%。二线城市需求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城市间人口流动需求。二是周边乡镇购房需求。三是年轻人口返乡置业需求。随着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落地,市场需求得到释放,二线城市销售面积将有力增长。
三四线城市预计2025年销售面积5.9万平,占比全国59.4%。三四线城市过去销售面积大幅增长、占比大幅提升,主要是政策宽松和棚改货币化创造了需求。未来,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回归居住属性,需求群体主要由本地及返乡置业需求支撑,销售占比将逐步回归到棚改前水平。具体来讲:三四线需求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本地居民住房需求。二是外地务工人员置业需求。三是返乡置业需求。四是周边乡镇的购房需求。
2025年商品房供给存在结构性缺口,需盘活存量。预计2024年全国土地成交规划建筑面积约9.4亿平方米。新增供地全部正常节奏开发的情况下,与2025年的10亿平方米商品房需求存在缺口,局部供不应求,市场结构性缺口部分,将由库存项目补足。
不同能级城市商品房供给情况存在差异。其中一线城市热度较高,需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盘活优质区位土地。预计一线新增土地供应与2025年所需商品房供给存在0.4亿平方米缺口。且随着城中村改造项目推进,土地供给在量和结构方面均可得到补足。二线城市供给存在缺口,盘活存量土地很重要。预计二线新增土地供应与2025年所需商品房供给存在1.6亿平方米缺口。核心二线需根据需求盘活存量项目,加快已供应未动工的住宅用地的开发,部分供大于求城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控制土地供应,利用专项债收储存量土地去库存。三四线预计新增土地供应多于2025年所需商品房供给,短期内市场观望情绪仍浓厚,未来市场重点仍应放在保交付、消化存量供给及盘活存量土地。
预计202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5%。城中村改造是影响明年房地产市场的核心变量,叠加政策持续调整优化和低基数效应等积极因素,房地产投资有望企稳回升。以成本法测算,房地产开发投资包括土地购置费和建安支出两部分。土地购置费方面,城中村改造定向腾挪城市高价值土地,有助于增加与改善性需求相匹配的土地供应,增强房企拿地意愿。建安支出方面,城中村改造加速落地将带动新开工回暖,利好房地产投资增速。
预计2025年土地出让收入约4.45万亿。全国土地成交建筑面积连续四年回落,房企可售库存减少,在现金流允许情况下,房企有意愿在销售有保障区域拿地,城中村改造定向腾挪城市高价值土地,有助于增加与改善性需求相匹配的土地供应。
从中长期看行业空间,预计2024-2028年商品房需求中枢约为年均10亿平、商品住宅需求中枢约为年均8.9亿平。一是城镇人口增加需求。预计未来5年年均需求规模增长4亿平方米。受益于全国总人口数的增加和城镇化率的提升,以及因行政区划变动产生的就地城镇化。无论是内生的城镇人口自然增长、还是外源性的农村进城常住人口,均产生新的自住刚需。二是城市更新改造需求。预计未来5年年均需求规模增长1.1亿平方米。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更新涉及大量老旧住宅拆迁,其中货币化安置部分居民持币进入商品房市场解决自住刚需。三是居住条件改善需求。预计未来5年年均需求规模增长5.1亿平方米。经济增长使得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增强;住房消费升级、家庭规模小型化,居民对成套住房的需求增加。需要注意,未来住房市场总需求中有一部分需求不会在商品房实际销售中体现,产生需求漏损。例如,农转非自带房入城、城镇流入人口返乡置业等现象使住房需求通过其他渠道解决。此外,二手房市场分流商品房也会形成一定需求挤占。
2025年核心政策变量。需求端,主要是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收购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同时,因城施策政策措施尚有优化空间。供给端,则主要是专项债收储土地。具体看:
一是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2024年10月17日,住建部宣布将通过货币化安置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释放货币化安置政策重启的信号。从改造数量看,预计2025年城中村改造开工200万套,完成100万套货币化安置。据住建部数据,仅在全国35个大城市,需要改造的城中村有170万套;全国城市需要改造的危旧房有50万套,敞口超过200万套。类比上一轮棚改货币化,2015、2016年货币化安置比例为29.9%、48.5%;对应货币化安置套数为180万套、294万套。从改造范围看,本次货币化安置扩围至近300个地级市,三四线商品房市场也被纳入利好范围,推动政策力度翻倍。从资金支持力度看,主要包括三个方向。一是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专项借款,二是地方政府专项债,三是商业银行贷款。从政策效果看,助力去库存。2025年完成100万套货币化安置,乐观估计拉动2亿平库存去化。假设每套城中村住宅按拆一补二进行产权置换,预计2025年将新增拉动约2亿平方米商品房去化。
二是收购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针对专项债收购商品房,财政部表示允许专项债券支持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在5%的利润率下,以成本计算出单位收购价约为1.01万元每平方米。若推出5000亿专项债收储商品房,在50%的使用比例下,预计将新增拉动0.25亿平方米商品房去化。针对专项借款收购商品房,央行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以先贷后借的模式拉动银行发放专项借款。预计将新增拉动0.15亿平方米商品房去化。
三是“因城施策”政策措施尚有优化空间。行政措施方面,充分赋予地方政府调控自主权,调整或取消包括限购、限售、限价、普宅和非普宅标准的各类限制性措施。未来,随着行政性限制措施全面宽松,购房需求将会进一步释放。金融政策方面,进一步降低首付比例、房贷利率。当前一线等热点城市二套房首付比例普遍高于15%的下限水平,北上深首套房贷利率与其他城市相比也还有一定下调空间。税费政策方面,未来仍有优化空间,如140㎡以上的住宅契税税率有空间进一步降低,印花税在万分之五的基础上也可以下调,个人所得税在退税条件或抵扣额度等方面仍有空间等。
四是专项债收储土地。专项债收储土地用于两个方向,一是回收符合条件的闲置存量土地。二是确有需要的地区也可以用于新增土地的储备项目。与城中村改造地块拆迁收储相配合。再度重启专项债收储土地有助于去库存,通过专项债回收闲置土地,可以增加房企资金流动性,有利于房企集中资金用于保交房。2017-2019年土储专项债发行规模占比三年平均为33%,近三年新增专项债额度在36500-39000亿,以新增专项债额度的30%估算,预计2025年土储专项债规模在10000亿,根据近5年的土地成交楼面价估算,将拉动1-2亿平方米土地收储。
风险提示:市场超预期下行,导致土地成交、商品房销售不及预期;政策不及预期;测算结果不能反映市场全貌,存在预测偏差;历史经验的适用性受限,导致依据同期数据进行的计算存在偏差;数据可得性受限,部分数据口径不是完全一致,斟酌比对使用;中国与别国国情不同,并不具有完全可比性,相关数据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报告的风险等级定级为R2,仅供符合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本公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的的客户(简称“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客户及/或投资者应当认识到有关本报告的短信提示、电话推荐等只是研究观点的简要沟通,需以本公司的完整报告为准,本公司接受客户的后续问询。
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部外部报告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其中的信息已做最新变更,也不保证相关的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和征价。本公司及其本公司员工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本公司或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所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服务。本公司在知晓范围内依法合规地履行披露义务。
证券研究报告:《2025年房地产展望》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2日
发布机构: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夏磊
SAC编号:S0350521090004
夏磊 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观点新媒体专栏作者
撰文:夏磊
审校:劳蓉蓉